- 何鹏;邱少辉;方鑫;钟熙;梁争论;沈琦;胡忠玉;
目的比较国产与进口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小鼠早期细胞免疫应答的差异。方法取批签发合格的国产疫苗1和2(酿酒酵母)、进口疫苗1(酿酒酵母)、国产疫苗3和4(汉逊酵母)、进口疫苗2(汉逊酵母)各3批,经背部皮下免疫BALB/c小鼠,3μg/(100μl·只),于免疫后7 d,处死小鼠,无菌取脾,制备脾细胞悬液,分离脾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MNC)。采用酶联免疫斑点(enzyme linked immunospot assay,ELISPOT)法测定小鼠MNC体外接受HBsAg刺激后产生的抗原特异性细胞因子IFNγ、IL-2、IL-4和IL-5水平及体外接受MHCⅠ类多肽S28-39刺激后产生的IFNγ水平。结果小鼠免疫酿酒酵母乙肝疫苗后,以HBsAg刺激MNC,国产疫苗1诱导产生的IFNγ、IL-2和IL-4水平均明显高于国产疫苗2和进口疫苗1,国产疫苗1和2诱导的IL-5水平均明显高于进口疫苗1(P均<0.05);以S28-39刺激MNC,3种疫苗诱导产生的IFNγ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免疫汉逊酵母乙肝疫苗后,以HBsAg或S28-39刺激MNC,进口疫苗2诱导的IFNγ和IL-4水平均明显高于国产疫苗3(P<0.05);3种汉逊酵母乙肝疫苗诱导的IL-2和IL-5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诱导早期细胞免疫应答能力较好。
2014年06期 v.27 737-741+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3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周洁;蔡冉;徐悦玥;潘英;李素芹;尚彦红;许桂丽;袁敬宇;马颖;张素芬;李越希;
目的在CHO细胞中表达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Ⅱ型gC2蛋白,纯化后检测其免疫活性。方法利用ANTHEWIN等软件分析GenBank中HSVⅡ型gC2的氨基酸序列,筛选抗原表位富集、且亲水性较好的蛋白胞外区片段,选择真核和原核生物均偏爱的密码子,通过OptimumGene软件对基因进行序列优化,化学合成全新的基因序列HSV2-gC2,PCR扩增后,插入pMCE5载体,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MCE5-gC2,转染至CHO细胞中进行真核表达。表达的重组gC2蛋白经亲和层析纯化后,进行SDS-PAGE及Western blot鉴定。将纯化的重组gC2蛋白分别于第0、2、4周经腹腔免疫小鼠,以免疫PBS作为对照,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免疫小鼠的血清抗体水平;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检测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分泌IFNγ(代表Th1细胞因子)和IL-4(代表Th2细胞因子)的细胞频率。结果重组表达质粒pMCE5-gC2经菌落PCR、双酶切(EcoRⅠ/NotⅠ)及测序证实构建正确;纯化的重组gC2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90 000,纯度约为85%,浓度为40μg/ml,可与小鼠抗His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结合;通过3次免疫,小鼠产生了高水平的血清抗体,与免疫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免疫小鼠脾细胞经特异性抗原刺激后,分泌IFNγ和IL-4的细胞频率分别为(13.46±2.832)/106和(19.2±2.48)/106个细胞,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在CHO细胞中表达了重组gC2蛋白,纯化的蛋白能够激发小鼠产生良好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为进一步研制HSV亚单位疫苗奠定了基础。
2014年06期 v.27 742-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莹;赵红玲;王丽春;刘龙丁;董承红;李琦涵;
目的探讨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灭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毒种FY23-KB株在KMB-17细胞中连续传代的遗传稳定性。方法比较疫苗株FY23-KB在Vero细胞中生长的第2代(FY23-V-2)与在KMB-17细胞中适应性生长的第12(FY23-KB-12)、14(FY23-KB-14)、16(FY23-KB-16)代,以及FY23-KB-14与在KMB-17细胞中适应性生长的第19(FY23-KB-19)、20(FY23-KB-20)、21(FY23-KB-21)代的VP1区序列及毒力变化情况,分析该疫苗株的遗传稳定性。结果与在Vero细胞上分离的原始毒株FY23-V-2相比,在KMB-17细胞中适应性生长的FY23-KB株的原始种子(第12代)、主种子(第14代)和工作种子(第16代)的VP1区序列出现了3个碱基突变,引起2个氨基酸改变,分别为VP1的第226位的Ser突变为Pro和第282位的Asn突变为Asp;与第14代基因序列相比,第19、20、21代的VP1区序列,分别有6、8和11个碱基突变,其中大部分为无意义突变,仅在第21代出现了两个位点(P134和P230)的氨基酸改变;所有代次的病毒滴度均维持在6.5~7.0 lgCCID50/ml。结论 EV71灭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毒种FY23-KB株在KMB-17细胞中连续传代,VP1序列未发生明显变化,毒力均一,遗传性状方面保持了较好的稳定性,从分子水平证明了该疫苗的安全性。
2014年06期 v.27 747-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庞立丽;邵长胜;段招军;
目的构建人干扰素λ1(interferonλ1,IFNλ1)基因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并探讨仙台病毒及质粒IRF3-5D和HA-IRF7对其转录活性的影响。方法提取BEAS-2B细胞基因组DNA,以其为模板,PCR扩增IFNλ1基因启动子,插入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pGL3-enhancer,构建IFNλ1基因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IFNL1-luc,将其转染293T细胞,同时用质粒IFNβ-luc和pGL3-enhancer转染作为对照。转染24 h后感染仙台病毒,于感染前和感染后4、12、18和24 h收集细胞,进行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用质粒IRF3-5D或HA-IRF7与质粒IFNL1-luc共转染,36 h后收集细胞,进行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结果 IFNλ1基因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IFNL1-luc经双酶切及测序鉴定,证明构建正确;分别转染质粒IFNL1-luc和IFNβ-luc的细胞感染仙台病毒后,荧光素酶活性倍数均随时间延长呈明显上升趋势,至18 h达到峰值(分别为1 000倍和2 300倍),转染质粒pGL3-enhancer的细胞感染仙台病毒后,不同时间点收集的细胞,荧光素酶活性倍数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质粒HA-IRF7或IRF3-5D对IFNL1-luc的活化倍数明显高于pGL3-enhancer(P<0.05)。结论成功构建了IFNλ1基因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IFNL1-luc,仙台病毒及质粒IRF3-5D和HA-IRF7均能激活IFNL1-luc的转录,为进一步研究调控IFNλ1表达的信号转导通路奠定了基础。
2014年06期 v.27 752-75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2K] [下载次数:7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邢家强;刘晓凡;窦强;林杰;魏至栋;
目的同源模建E1蛋白及其受体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MOG)的三维结构,应用分子对接的方法预测E1蛋白与其受体MOG的候选结合氨基酸残基。方法采用MODELLER程序预测E1蛋白及其受体MOG的三维结构,并应用CASTp server进行活性口袋的预测;采用ProtScale进行疏水性分析,应用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HMM)算法的SMART程序搜索蛋白序列的motif;采用PyMOL-APBS软件设计E1蛋白及其受体MOG分子的腔介质结构,分析其表观静电势,应用PLATINUM程序进行分子对接,寻找其结合位点。结果 E1蛋白由3个结构域组成,其中D1、D3处于结构的底部,形成一个大的口袋,C-末端与D2的一侧形成另一个大的口袋,其余口袋主要集中在D2上半部的融合面中;MOG的结构模型为8个反平行的β折叠组成的一个β折叠桶,预测结构的主链构象的所有氨基酸均处于允许区。在MOG N-末端1~17位的氨基酸残基形成一个motif(low complexity region),46~127位的氨基酸残基形成了一个motif V型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Immunoglobulin V-Type,IGv);low complexity region段氨基酸残基表现为强疏水性。MOG N-末端的5个残基基序及ARG101~GLU107构成的β转角共同形成一个突起的结构,插入到E1蛋白的活性口袋中,与口袋中的ALA86、TYR90、TYR101、PHE102、ASN103、GLY105、SER107、TYR109、ALA122、PHE123、HIS125、SER126相互结合。结论应用计算机模拟技术预测了E1蛋白与其受体MOG结合的特定结合域,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其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2014年06期 v.27 756-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4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丽春;廖芸;王晶晶;张莹;刘龙丁;李琦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对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感染乳鼠致病理损伤的促进作用。方法以ICR乳鼠为感染模型,在EV71感染过程中同时注射IL-6或抗-IL-6抗体,以单独注射IL-6和注射PBS作为对照。接种后每天观察存活乳鼠的数量及活动体征,持续观察11 d,计算乳鼠存活率;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乳鼠脑组织中的病毒载量;HE染色观察乳鼠脑组织的病变情况。结果脑部注射局部环境内提高IL-6的含量,能促进EV71对乳鼠的致病作用,可显著促进乳鼠的死亡;脑内注射抗-IL-6抗体对EV71脑内注射的乳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结论 IL-6在EV71感染时对乳鼠的致病具有促进作用,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增高可能参与了EV71感染的免疫病理过程。
2014年06期 v.27 761-763+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9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昌丽静;王晶;王鹏程;王宣军;盛军;
目的探讨酯化型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Myc依赖性)和MDA-MB-231(Myc非依赖性)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肪酶催化法对EGCG进行酯化修饰,2次硅胶柱层析纯化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进行鉴定,并分析纯化的酯化型EGCG的稳定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纯化的酯化型EGCG对MCF-7和MDA-MB-231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经酶法修饰并纯化后获得了EGCG单棕榈酸酯(EGCG-C16),HPLC中不同保留时间的酯化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一致,均为696;EGCG在普通培养基里产生的H2O2量远高于其在酸性培养基里及EGCG-C16在普通培养基里产生的H2O2量(P<0.000 1),表明EGCG-C16的稳定性较EGCG好;EGCG-C16对MCF-7细胞具有明确的促进凋亡效应,而对MDA-MB-231细胞则无此效应。结论酯化型EGCG对Myc依赖性乳腺癌细胞具有特异性的促进凋亡效应,为进一步深入研究EGCG的抗肿瘤效应奠定了基础。
2014年06期 v.27 764-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2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英;张水华;李志龙;王妍;
目的利用不同的载体对脑膜炎奈瑟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A群、B群、C群、W135群和Y群进行偶联,比较不同的免疫组合物的免疫效果。方法将Nm A群、W135群和Y群多糖与CRM197偶联;将B群Nm菌种进行传代、培养、提取并纯化外膜蛋白,将外膜蛋白与C群多糖偶联。采用冻干水化法将蛋白质-多糖偶联物与脂质体(以明矾作为对照)混合后,免疫豚鼠,对不同Nm免疫组合物的杀菌滴度进行检测。结果各免疫组合物针对相应的Nm血清群具有不同的免疫作用,与C群多糖和B群外膜蛋白直接混合后免疫相比,C群多糖与B群外膜蛋白以共价键偶联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免疫豚鼠,可引发更高滴度的杀菌抗体;而与以明矾作为佐剂相比,以脂质体作为佐剂均具有更好的免疫促进作用,其中以A群和Y群的免疫增强效果明显(P<0.05)。结论以不同抗原共价键偶联的方式较抗原直接混合后制备的Nm免疫组合物具有更高的杀菌滴度,同时以脂质体作为佐剂有利于增强脑膜炎疫苗的免疫效果。
2014年06期 v.27 770-774+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4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兰华;刘洪卿;钏鸿云;段男;杨姝;杨磊;戴宗祥;李映波;
目的优化纳米乳新配方,并从载水量及载苗方式探讨影响佐剂效果的因素。方法将ICR小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5只,即A1、A2、A3、A4纳米乳佐剂组[A1(载水量66.7%)、A2(载水量80.0%)、A3(载水量85.7%)为成乳后加入疫苗吸附,A4(载水量80.0%)为成乳前加入疫苗包裹]:分别加入等量H3N2裂解疫苗[血凝素(hemagglutinin,HA)1.8μg];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单独疫苗组:HA 1.8μg;铝佐剂组:Al(OH)30.2 mg,HA 1.8μg。均经小鼠大腿腓肠肌注射0.2 ml,0、21 d免疫,于初免后第1周开始,每周经尾动脉采血,分离血清,检测血凝抑制(ha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HI)效价,比较各组的免疫应答水平。以初免后1周内小鼠体重变化及最大给药量试验分析纳米乳的最大耐受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MTD)。采用马尔文粒度仪检测不同载水量纳米乳粒径大小及分散系数。伪三元相图法及静置观察检测稳定性。结果小鼠初免后第5周,单独疫苗组小鼠HI滴度与A1、A2、A3纳米乳佐剂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4纳米乳佐剂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3纳米乳佐剂组于初免后第5周,HI滴度达到峰值,约为单独疫苗组的4倍,也明显高于铝佐剂对照组和A1、A2纳米乳佐剂组(P均<0.05)。纳米乳搭载或包裹疫苗对小鼠生长无明显影响,MTD>25 ml/kg。纳米乳平均粒径分布均为10~100 nm左右,纳米乳A1、A2、A3粒径大小无明显差异,均匀度较好。载水范围大的纳米乳可搭载足量抗原,稳定性好。结论载水量85.7%、以吸附方式载苗的纳米乳佐剂效果最佳,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2014年06期 v.27 775-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8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健;韦雨杏;解晓燕;朱召芹;万延民;徐建青;
目的原核表达并纯化霍乱毒素A亚单位(cholera toxin subunitA,CTA)基因,建立分泌CTA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并制备单克隆抗体。方法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30a-CTA,转化大肠埃希菌(E.coli)BL21(DE3),IPTG诱导表达6 h,表达产物经12%SDS-PAGE分析后,用Ni2+亲和层析柱纯化;将纯化的重组CTA蛋白免疫C57BL/6小鼠,运用杂交瘤细胞技术制备抗CTA的单抗,采用Western blot法及体外阻断实验检测抗CTA单抗的特异性及对CT毒性作用的体外阻断。结果原核表达质粒pET30a-CTA经PCR及双酶切鉴定,证明构建正确;表达的重组CTA蛋白在相对分子质量25 000~35 000之间可见明显的目的蛋白条带,纯化后的重组CTA蛋白纯度达90%以上;获得1株可分泌抗CTA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G6C3-D10,可与CTA蛋白特异性结合,在相对分子质量25 000~35 000之间可见明显的特异条带;杂交瘤培养上清中CTA特异性抗体滴度为54,与CT混合后,可明显抑制CT所诱导的细胞内环腺苷酸(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水平的升高(P<0.01)。结论原核表达并纯化了CTA基因,获得了能够分泌具有阻断CT毒性作用的单抗的细胞株,为CTA毒性作用和佐剂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
2014年06期 v.27 780-783+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0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陶维;李锦成;张佳怡;柏建印;孙晓;
目的构建人SIAH2基因真核表达质粒,并检测其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PCR技术从MDA-MB-231细胞中扩增SIAH2基因全长序列,克隆至表达载体pcDNA-3.1-hisB中,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hisB-SIAH2,转染MDA-MB-231细胞,Western blot法检测SIAH2蛋白在细胞中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SIAH2蛋白在细胞中的定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细胞周期的分布;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的变化。结果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hisB-SIAH2经双酶切(EcoRⅠ/XhoⅠ)和测序证实构建正确;重组质粒转染细胞后,细胞中SIAH2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在细胞核内表达,处于S期的细胞比例明显增加;重组质粒转染细胞后48、72和96 h,细胞的增殖活力明显增强。结论成功构建了SIAH2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并在MDAMB-231细胞中表达了SIAH2蛋白;SIAH2蛋白能明显促进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提示其在乳腺癌的发生和进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望成为治疗乳腺癌药物开发的新靶点。
2014年06期 v.27 784-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5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杨滨僮;赵权;贺鹏飞;常乐;宫鹏涛;李建华;杨举;李赫;张国才;张西臣;
目的克隆并原核表达新孢子虫表面抗原P40基因。方法 PCR扩增新孢子虫表面抗原P40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28a-P40,转化入大肠埃希菌Rosseta(DE3),IPTG诱导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表达产物。结果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28a-P40经PCR及双酶切鉴定构建正确;表达的重组P40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0 000,有效识别鼠抗新孢子虫阳性血清。结论成功在Rosseta(DE3)中表达了新孢子虫表面抗原P40基因,为新孢子虫病疫苗的研制及血清学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014年06期 v.27 789-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4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常园园;姚笛;于长青;
目的构建深黄被孢霉高产菌株差异表达未知基因UG1 RNAi表达质粒。方法以红色荧光蛋白DsReD作为报告基因,构建DsReD RNAi表达质粒pREDi;制备原生质体,通过PEG/CaCl2原生质体转化法将质粒pREDi转化至稳定表达DsReD基因的深黄被孢霉高产菌株中进行表达;在此基础上构建深黄被孢霉高产菌株差异表达未知基因UG1 RNAi表达质粒pUG1i,并对转染了质粒pREDi、pUG1i的受体菌进行Northern blot分析。结果质粒pREDi和pUG1i经酶切和测序鉴定表明构建正确;转化了表达质粒pREDi的菌株呈无色;转染质粒pUG1i的受体菌UG1和DsReD在基因表达水平上受到了抑制。结论成功构建了深黄被孢霉高产菌株差异表达未知基因UG1 RNAi表达质粒,为下一步通过RNAi共沉默DsReD和目的基因,以及进一步深入研究深黄被孢霉未知基因UG1对菌株合成ARA是否有影响和基因功能的分析奠定了基础。
2014年06期 v.27 793-7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7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立辛;苏玉虹;张强;范正征;
目的探讨猪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SR)、卵泡刺激素-β(folliclestimulatinghormonebetasubunit,FSH-β)、催乳素受体(prolactin receptor,PRLR)和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binding proteins 4,RBP4)基因合并基因型对产仔数的影响。方法采用PCR法从来自沈阳地区9个种猪场的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猪扩增ESR、FSH-β、PRLR、RBP4基因,PCR-RFLP法检测各基因的多态性,分析4种基因的单基因及合并基因型对产仔数的影响。结果 ESR、FSH-β、PRLR和RBP4基因均存在AA、AB和BB 3种基因型,各基因均处于遗传平衡状态。4种基因的单基因分析表明,长白猪、大白猪FSH-β基因的总产仔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B型为优良基因型;其他3种基因的产仔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R基因的优良基因型为AA型,PRLR基因的优良基因型为BB型,RBP4基因的优良基因型为AB型。4种基因的合并分析表明,AABBBBAB为最优合并基因型。结论合并基因型的遗传效应显著高于单基因的遗传效应,可利用合并基因型对猪的产仔数进行标记辅助选择。
2014年06期 v.27 798-8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4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郭峰;樊磊;廖宇欣;钱丽丽;于长青;
目的探讨植物乳杆菌M1-UVs29在不同条件下降解胆固醇的能力。方法将M1-UVs29干菌粉活化后,分别接种至MRS液体培养基、MRS-胆盐培养基、MRS-胆固醇培养基和MRS-胆盐-胆固醇培养基中培养,绘制M1-UVs29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以胆固醇降解率为指标,考察M1-UVs29在不同条件下(胆固醇、胆盐添加量及菌种数量)降解胆固醇的能力。结果胆盐具有抑制菌体生长的作用,胆固醇具有缓解胆盐对菌体生长抑制的作用。随着培养基中胆固醇含量的逐渐增加,胆固醇降解率也随之升高,趋势相对稳定,培养基中胆盐含量为0.2%,胆固醇含量为400μg/ml时,胆固醇降解率可达34.76%;随着培养基中胆盐含量的逐渐增加,胆固醇降解率也增加,但不呈规律性变化,培养基中胆固醇含量为100μg/ml,胆盐含量为0.4%时,胆固醇降解率可达32.85%;培养基中胆盐含量大于0.5%,胆固醇降解率极剧下降;培养基中胆固醇含量为100μg/ml,胆盐含量为0.2%,菌种数量为2×108cfu/ml时,胆固醇降解率达最高,为37.30%。结论植物乳杆菌M1-UVs29具有稳定的降解胆固醇的能力,本实验为其进一步应用提供了参考。
2014年06期 v.27 803-8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0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毛群颖;邵杰;罗震;高帆;安文琪;郝春生;高强;杨二霞;韩金乐;李振平;王一平;梁争论;徐苗;
目的评价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16,CA16)中和抗体检测方法于不同实验室内和实验室间的可重复性。方法参照WHO脊髓灰质炎病毒中和抗体检测方法,建立CA16中和抗体检测方法和实验标准;收集22份血清样品,对CA16 A基因型毒株G10及B基因型毒株W190、33、203、P11和CS02毒株独立进行CA16中和抗体有效检测实验,评价所建立的检测方法于A~G实验室内和实验室间的可重复性;分别于A、B、C、D和E实验室比较G10毒株与W190、33、203、P11和CS02毒株对CA16中和抗体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在各实验室内,有17/22份血清样品的变异系数(variable coefficient,CV)在0~11.4%之间,表明该检测方法在同一实验室内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在实验室间,除3份低效价血清和1份效价过高血清外,其余血清样品的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最大差异倍数均在3.0倍以内,实验室间检测差异在可接受范围内;W190、33、203、P11和CS02毒株与G10毒株检测结果趋势相近。在同一实验室内,W190和33毒株与G10毒株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3、P11和CS02毒株的检测结果均低于G10毒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B基因型毒株与A基因型毒株生物学活性存在一定差异。结论以G10毒株检测CA16中和抗体的方法在各协作实验室可得到良好应用,有利于CA16中和抗体检测的标准化,但适用性需进一步评估和验证。
2014年06期 v.27 829-834+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7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黄锭;黎文明;赵亮;范里;叶朝阳;刘旭平;谭文松;罗剑;陈则;
目的采用Plackett-Burman与响应面法相结合优化化学成分明确的MDCK细胞无血清无蛋白培养基。方法在自主研发的含蛋白无血清培养基的基础上,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和响应面试验设计考察23组营养物质对MDCK细胞生长的影响,以细胞比生长速率、维持时间及最大活细胞密度作为响应值进行筛选和定量优化。以最优化的因子浓度配制化学成分明确的无血清无蛋白培养基,分别于细胞培养板和搅拌瓶中培养MDCK细胞,考察细胞比生长速率、维持时间和最大活细胞密度3个响应值的大小。结果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出4种对MDCK细胞生长具有显著性促进作用的因子:半胱氨酸、苏氨酸、亮氨酸和葡萄糖,苏氨酸和亮氨酸有助于提高细胞比生长速率,半胱氨酸和葡萄糖有利于提高最大活细胞密度;该化学成分明确的无血清无蛋白培养基能很好地支持MDCK细胞悬浮生长,单细胞悬浮培养MDCK细胞时,细胞比生长速率可达0.058/h,最大活细胞密度可达32.65×105个/ml,分别比基础培养基提高了2.15和3.09倍。结论采用Plackett-Burman与响应面法相结合优化了化学成分明确的MDCK细胞无血清无蛋白培养基,为采用MDCK细胞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流感疫苗奠定了基础。
2014年06期 v.27 835-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2K] [下载次数:5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孙胜军;惠增弟;赵喆;陆玮;蔡芳;高强;
目的优化肺炎球菌荚膜多糖中去氧胆酸钠残留量的检测方法,并进行验证。方法采用《中国药典》三部(2010版)甲型肝炎灭活疫苗制造与检定规程附录Ⅰ中去氧胆酸钠残留量测定法,对肺炎球菌荚膜多糖原液中去氧胆酸钠残留量测定方法进行适用性确认;比较对照品在70℃水浴不同时间(20、40、60、120 min)及80℃水浴30 min的吸光度值,确定最佳反应温度及时间;验证优化后方法的线性、重复性及准确度。结果 2批肺炎球菌荚膜多糖原液70℃水浴20 min后检测去氧胆酸钠残留量,回收率在8.6%~240.8%之间,适用性不合格;优化后的反应条件为80℃水浴30 min。去氧胆酸钠浓度在10~80μg/ml范围内,与A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3批去氧胆酸钠对照品溶液的重复性测定结果的CV值均小于8%;23种肺炎球菌荚膜多糖原液分别添加低、中、高浓度的去氧胆酸钠对照品溶液回收率在80%~120%之间。结论优化后的肺炎球菌荚膜多糖去氧胆酸钠残留量测定方法操作简单,线性好,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肺炎球菌荚膜多糖去氧胆酸钠残留量的检测。
2014年06期 v.27 843-8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8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何巍;王群;路慧丽;张晶;韩慧利;
目的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技术研究重组人内皮抑素(recombinant human endostatin,rhES)对内皮细胞的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rhES(0.05~2.4μg/ml)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增殖活力的影响;分别用0.8和2μg/ml的rhES处理ECV304细胞,应用AFM观察内皮细胞整体形貌的变化,SPI 3800 New DFM动力显微镜观察ECV304细胞表面局部形貌的变化。结果 rhES可明显抑制ECV304细胞增殖,且呈剂量效应(P<0.001);rhES可降低贴壁的ECV304细胞的厚度,且呈剂量依赖效应,使较光滑的细胞表面变粗糙,产生了一些微小的突起;经rhES处理的ECV304细胞表面结构呈现不规则的变化。结论 AFM技术具有样品制备简便和分辨率较高等优点,适合贴壁培养细胞的原位观察。
2014年06期 v.27 848-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2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