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ICALS

疫苗研究

  • 羊口蹄疫灭活疫苗分别与小反刍兽疫活疫苗及布氏菌活疫苗联合使用的免疫效果分析

    鲁立柱;柏庆;任国堂;尹传振;马关涛;汪萍;王延;黄炯;

    目的分析羊口蹄疫灭活疫苗(inactivated food and mouth disease vaccine,IFMDV)分别与小反刍兽疫活疫苗(live attenuated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accine,LPPRV)及布氏菌活疫苗(live Brucella vaccine,LBV)联合使用的免疫效果。方法应用口蹄疫O型、亚洲1型二价灭活疫苗与LPPRV联合免疫山羊,观察山羊不良反应,采用病毒中和试验法和液相阻断ELISA法分别测定山羊血清中小反刍兽疫抗体及口蹄疫抗体水平。应用口蹄疫O型、A型、亚洲1型三价灭活疫苗与LBV(M5株)联合免疫绵羊,观察绵羊的不良反应,采用试管凝集试验及液相阻断ELISA法检测绵羊血清中布氏菌抗体及口蹄疫抗体水平。结果 IFMDV分别与LPPRV及LBV联合免疫山羊及绵羊,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仅出现一过性体温升高现象;IFMDV(肌肉)和LPPRV(皮下)同时联合免疫,山羊血清中小反刍兽疫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单独免疫LPPRV组(P<0.05);IFMDV与LBV联合免疫,绵羊血清中布氏菌抗体水平高于单独免疫LBV组(P<0.05),且联合免疫组抗体阳性率达100%,比单独免疫LBV组提高了13%。结论 IFMDV分别与LPPRV、LBV联合使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且可提高LPPRV及LBV的免疫效果。

    2017年09期 v.30 897-900+9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用于肉毒毒素活性测定的特异性绿色荧光融合蛋白的制备

    吉元刚;张国利;李泽鸿;岳玉环;吴广谋;田园;刘雨玲;李玉洁;赵鑫;付玉和;王冬冬;张培培;侯天全;徐艳玲;马洪园;

    目的制备含有7种血清型肉毒毒素切割位点(SNAP25-VAMP)的特异性绿色荧光融合蛋白,在E.coli中诱导表达,纯化后用于肉毒毒素活性测定。方法根据SNARE蛋白复合物中SNAPE25和VAMP基因序列及各血清型肉毒毒素(Bo NTs)的切割位点,设计合成含有SNAREs中突触小体(SNAP25)和突触小泡膜蛋白(VAMP)的Bam HⅠ-HIS6-SNAP62-Eco RⅠ-VAMP57C-TAA-HindⅢ(以下简称为SV)基因,连接至p ET-28a-GFP载体上,构建重组质粒p ET-28a-GFP-SV,转化感受态E.coli BL21(DE3),IPTG诱导表达后,经DEAE阴离子交换层析、Cu2+金属螯合层析、Q阴离子交换层析3步纯化,BCA法测定纯化产物的蛋白浓度,ELISA法检测B型肉毒毒素轻链蛋白(Bo NT/BL)活性。结果构建的质粒p ET-28a-GFP-SV经双酶切及测序鉴定证明构建正确,表达的GFP-SV融合蛋白相对分子量约40 000,主要以可溶形式存在,蛋白浓度为18.4μg/μl,纯度可达70%以上。利用该融合蛋白的荧光强弱变化可测定Bo NT/BL活性大小,同时也可测定其抗体中和活性大小。结论制备的含有SV的特异性绿色荧光融合蛋白在E.coli中获得了高效表达,为后续各型肉毒毒素活性检测及抗体中和毒素活性检测奠定了基础。

    2017年09期 v.30 901-9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鼠源Bif-1蛋白7种选择性剪接异构体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侯朋飞;金宏丽;李岭;曹增国;吴芳芳;闫飞虎;李国华;赵永坤;高玉伟;王化磊;杨松涛;夏咸柱;

    目的构建鼠源Bif-1(Bax-interacting factor-1)蛋白7种选择性剪接异构体(alternatively spliced isoforms)真核表达质粒,并在BHK和N2a细胞中表达。方法以提取的N2a细胞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重叠延伸PCR等方法扩增目的基因Bif-1(transcript variant 1、transcript variant 2、transcript variant 3、transcript variant x1、transcript variant x2、transcript variant x3、e),并将目的基因连入真核表达载体p IRES2-EGFP,构建重组质粒。重组质粒经鉴定正确后经脂质体介导转染BHK和N2a细胞,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细胞中Bif-1蛋白的表达。结果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见与预期大小相符的核酸条带;重组质粒经PCR、双酶切、测序鉴定证明构建正确;重组质粒转染BHK或N2a细胞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绿色荧光;Westen blot可检出相应大小的目的条带。结论成功构建了鼠源Bif-1蛋白7种选择性剪接异构体真核表达质粒,并在BHK和N2a细胞中获得表达。为进一步探索Bif-1蛋白不同选择性剪接异构体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其在细胞自噬、细胞凋亡以及抗肿瘤等方面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2017年09期 v.30 906-911+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9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辐射后A549细胞上清外泌体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1表达与细胞增殖的相关性

    王溪;贾硕;佟志敏;胡媛媛;金鹏;张红梅;

    目的观察辐射后肺腺癌A549细胞的增殖情况,探讨其与细胞上清外泌体中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1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培养肺腺癌A549细胞,分别给予0、0.5、1.0、1.5、2.0 Gy剂量(剂量率1.75 Gy/time,300 Mu/min)辐射,辐射后培养6、12 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收集细胞上清液,超速离心法提取外泌体,Western blot法检测外泌体膜蛋白GPC1的表达情况。结果辐射后A549细胞增殖能力减弱,与0 Gy组相比,各剂量组A450均减小,且随辐射剂量的增加,A450越来越小;各剂量组上清外泌体GPC1蛋白表达均减少(P<0.001)。结论放疗可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且随辐射剂量增加抑制作用越明显;随着增殖受抑制,肺腺癌A549细胞上清外泌体中GPC1蛋白表达减少。

    2017年09期 v.30 912-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酵母源金属硫蛋白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

    王欣卉;王颖;徐炳政;张东杰;佐兆杭;刘淑婷;宫雪;

    目的测定酵母源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1、MT-2体外抗氧化能力。方法以动物源金属硫蛋白(Zn-MT)为对照,测定酵母源MT对1,1-二苯基-2-苦苯肼自由基(DPPH)、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自由基(ABTS~+·)、羟基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的清除能力、总还原能力及抑制脂质体过氧化能力大小。结果 3种MT均对自由基有良好的清除能力,在20~100μg/ml范围内,酵母源MT-1、MT-2及Zn-MT随质量浓度的增加,对4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不断增强,且增加趋势几乎一致;3种MT随质量浓度增加,对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增率趋于平缓。3种MT对ABTS~+·、OH·、·O_2~-的清除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清除能力大小为Zn-MT>MT-1>MT-2;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大小为Zn-MT>MT-1>MT-2,MT-2与Zn-MT及MT-1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种MT总还原能力随质量浓度的增加均不断增强,其中酵母源MT-1与酵母源MT-2及Zn-MT之间的IC_(50)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还原能力大小为Zn-MT>MT-1>MT-2。3种MT均可有效抑制脂质体过氧化的产生,并随质量浓度的增加对脂质体过氧化的抑制率平缓上升,除酵母源MT-1外,在60~100μg/ml浓度范围内,MT对脂质体过氧化抑制能力的增率小于20~60μg/ml范围,且Zn-MT抑制脂质过氧化的效果优于酵母源MT,其IC_(50)大小为Zn-MT>MT-1>MT-2,其中酵母源MT-1与酵母源MT-2及Zn-MT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两种酵母源MT对体外自由基均有良好的清除效果及抑制脂质体过氧化的效果,显示出良好的体外抗氧化特性,且其体外抗氧化能力酵母源MT-1>MT-2。

    2017年09期 v.30 917-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莱茵衣藻纤毛内运送蛋白IFT70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董彬;王震;刘雁霞;孟德梅;樊振川;

    目的原核表达及纯化莱茵衣藻纤毛内运送蛋白IFT70,并制备其多克隆抗体。方法以质粒p GAD-ift70(含莱茵衣藻ift70基因N-末端编码380个氨基酸的核酸序列)为模板,分别构建带有6×His和MBP标签的原核表达质粒p ET-28A-ift70和p MAL-C2X-ift70,转入E.coli 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6×His-IFT70和MBP-IFT70融合蛋白,并进行亲和层析。将纯化的MBP-IFT70融合蛋白免疫2只新西兰大白兔,经耳动脉采血,分离血清,ELISA法测定抗体效价,经两步亲和纯化后进行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法分析。结果经双酶切及测序鉴定证明原核表达质粒p ET-28A-ift70和p MAL-C2X-ift70构建正确。6×His-IFT70和MBP-IFT70融合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40 000和80 000,纯化后纯度可达90%。家兔1及家兔2抗血清的效价分别为>128 000及>256 000,纯化的抗血清可与莱茵衣藻IFT70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于相对分子质量约70 000处可见特异性结合条带,可与野生型莱茵衣藻CC-125纤毛上的IFT70蛋白发生特异反应,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红色荧光。结论成功制备了抗莱茵衣藻IFT70的多克隆抗体,为IFT70在IFT和纤毛组装中作用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2017年09期 v.30 924-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小米自然发酵菌株的鉴定及发酵菌株特性分析

    寇芳;李文杰;沈蒙;宁冬雪;夏甜天;葛云飞;王维浩;曹龙奎;

    目的自然发酵筛选对小米改性起主要作用的菌种,并对发酵菌株的特性进行分析。方法用培养基筛选小米自然发酵液中主要菌种,分离纯化后,进行菌株生理生化鉴定、26S r DNA、16S r DNA序列测定,菌株纯培养后的p H、微生物菌落数曲线绘制,发酵菌株有机酸含量检测,并对不同菌株的产酸、产胞外淀粉酶的能力进行检测。结果从自然发酵液中筛选出的菌种主要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芽孢菌(Bacillus)。植物乳杆菌在发酵12 h时菌落数达到生长的指数期,之后p H迅速下降;戊糖片球菌及屎肠球菌在发酵24 h时菌落数达到生长的指数期,之后p H迅速下降,培养40 h时戊糖片球菌的p H明显低于二者;酿酒酵母及芽孢菌在发酵36 h时菌落数达到生长的指数期,之后p H略有下降。相同时间内,戊糖片球菌的产酸能力>植物乳杆菌>屎肠球菌,而酿酒酵母和芽孢杆菌不具产酸能力;戊糖片球菌有较强的产酒石酸及乳酸的能力,植物乳杆菌具有产酒石酸及乳酸的能力,但弱于戊糖片球菌,而屎肠球菌有较强的产乳酸的能力;植物乳杆菌、戊糖片球菌、屎肠球菌、酿酒酵母不能产胞外淀粉酶,而芽孢杆菌具有较强的淀粉降解能力。结论确定了自然发酵小米中的主要菌种,为研究自然发酵小米淀粉老化特性等奠定了基础。

    2017年09期 v.30 931-935+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4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治疗性制剂

  • 基于DLEC1基因表观遗传学调控探讨重楼皂苷Ⅰ的抗卵巢癌作用

    贾萍;龙方懿;王华飞;卿轶;何梦婕;王婷;

    目的通过基于DLEC1基因表观遗传学调控探讨重楼皂苷Ⅰ抗卵巢癌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重楼皂苷Ⅰ(5、10、15与20μmol/L)对卵巢癌SK-OV-3及OVCAR-3细胞增殖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重楼皂苷Ⅰ对SK-OV-3与OVCAR-3细胞DLEC1表达的影响;RNAi技术及MTT法检测DLEC1基因对重楼皂苷Ⅰ抑制SK-OV-3及OVCAR-3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甲基化特异性PCR及甲基化DNA免疫沉淀-qPCR技术检测重楼皂苷Ⅰ对SK-OV-3及OVCAR-3细胞中DLEC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影响。结果重楼皂苷Ⅰ可显著抑制SK-OV-3及OVCAR-3细胞增殖(P<0.05),且具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可显著上调SK-OV-3及OVCAR-3细胞中DLEC1基因m RNA转录及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可显著增强SK-OV-3及OVCAR-3细胞中DLEC1基因启动子的去甲基化作用(P<0.05)。同时,下调DLEC1表达可明显减弱重楼皂苷1对SK-OV-3及OVCAR-3细胞增殖抑制作用(P<0.05)。结论重楼皂苷Ⅰ可通过表观遗传学调控对DLEC1基因启动子发挥去甲基化作用,进而诱导DLEC1的表达而发挥抗卵巢癌作用。

    2017年09期 v.30 936-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胰岛素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姜晓宇;管珊珊;宁楚楠;吴斯豪;李慧文;孙紫霄;张明明;刘云娇;单亚明;石玉华;

    目的初步探讨胰岛素调节血脑屏障模型通透性的机制,并评价其对血脑屏障转运功能的影响及致炎症作用,为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及预防奠定基础。方法将不同浓度胰岛素(20和200μU/ml)作用于永生化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D3,h CMEC/D3)建立的体外血脑屏障模型,通过监测跨上皮细胞电阻抗(trans epithellal electric resistance,TEER)变化,评价其对血脑屏障模型通透性的影响;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与血脑屏障通透性相关的紧密连接蛋白(FHL2、ITGB1和CDH5)、转运载体蛋白(ABCB1、ANXA2)以及细胞炎症因子(VCAM、CCL2)基因m RNA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胰岛素能在48 h内迅速提高血脑屏障的TEER,高于对照组(加入RPMI1640培养基)20~30Ω·cm~2 (P<0.05);胰岛素可促进紧密连接蛋白(FHL2、ITGB1和CDH5)和转运载体蛋白(ABCB1、ANXA2)基因m RNA的转录水平明显升高,而对细胞炎症因子(VCAM、CCL2)基因m RNA的转录水平无明显作用。结论胰岛素可能通过促进细胞紧密连接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维持一定水平的胰岛素对于建立和维持符合脑内皮微环境状态下的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具有重要意义。因而,胰岛素水平的变化对于AD研究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09期 v.30 943-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6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诊断制剂

  • 美洲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N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欧云文;王勤;马炳;马小元;代军飞;贾宁;丁耀忠;张永光;张杰;

    目的原核表达美洲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North American genotype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NA-PRRSV)N蛋白,并制备多克隆抗体。方法以NA-PRRSV QH-08毒株的RNA为模板,扩增N蛋白编码片段,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 ET30a(+),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0a-NA-PRRSV-N,转入大肠埃希菌BL21(DE3),IPTG诱导表达6 h。采用Ni-NTA树脂亲和层析纯化表达的重组蛋白,复性后的重组N蛋白与弗氏佐剂混合乳化,经背部多点免疫新西兰大耳白兔,制备兔抗NA-PRRSV-N蛋白多克隆抗体,采用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抗体效价。结果经PCR、双酶切和测序鉴定,重组表达质粒p ET30a-NA-PRRSV-N构建正确;重组N蛋白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4 000,纯度可达95%以上,可与NA-PRRSV阳性猪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制备的多克隆抗体能够识别重组N蛋白和全病毒抗原,抗体效价>1∶25 600,显著高于商品化疫苗组。结论成功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了NA-PRRSV N蛋白,并制备了其多克隆抗体,为NA-PRRSV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017年09期 v.30 948-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囊状幼虫病病毒的流行及其感染治疗

    沈克飞;曹联飞;曹兰;任勤;谭方明;张邑帆;

    目的调查重庆、浙江和云南蜜蜂幼虫囊状幼虫病病毒(sacbrood virus,SBV)的感染率,并观察抗微生物肽(amicrobial peptide)小分子阳离子六肽(short cationic hexapeptides,SP6)对人工感染的中蜂囊状幼虫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重庆、浙江和云南蜜蜂幼虫SBV的感染率。将SP6溶于糖水,隔天饲喂1次SBV人工感染的发病中华蜜蜂蜂群,连续给药9次,测定蜂群幼虫死亡率,评价其对感染的防治效果。结果重庆和浙江中蜂幼虫SBV感染率分别为85.6%和4.76%,云南西方蜜蜂幼虫SBV感染率为6.67%;重庆和浙江西方蜜蜂幼虫及云南中蜂幼虫未检出SBV。0.1%SP6给药组能极显著地降低SBV感染蜂群的幼虫死亡率,防治效果达到74.48%。结论在重庆、浙江和云南地区均检出SBV,但SBV在不同地区对蜜蜂种群的危害程度不同,在重庆中蜂群广泛流行。SP6对SBV感染中蜂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具有药物开发价值。

    2017年09期 v.30 954-9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技术方法

  • 8、10A、11A及15B型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血清IgG抗体定量ELISA检测方法的验证

    李红;李亚南;石刚;陈琼;王春娥;唐静;陈翠萍;叶强;

    目的对8、10A、11A及15B型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血清Ig G抗体定量ELISA检测方法进行验证。方法以第二代国际参考血清007sp为标准,检测国际参考血清89SF的8、10A、11A及15B型Ig G抗体值,绘制标准曲线,确定检测范围、线性(R~2)及最低检测限;以第二代国际参考血清007sp为标准,测定肺炎国际质控血清盘(12/278)共12份血清的各型抗体水平3次,以第一代国际参考血清89SF为标准,测定第二代国际参考血清007sp的各型抗体水平10次,计算回收率;连续测定质控血清2009S、QC5、QC6及第二代国际参考血清007sp的各型Ig G抗体各10次,计算变异系数(CV);利用质控血清920进行抑制试验,验证方法的特异性。结果国际参考血清89SF的8、10A、11A及15B型Ig G抗体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0.58、0.85、0.46及0.67 ng/ml,检测范围分别为0.15~35.60、0.13~32.50、0.05~12.70及0.17~42.40 ng/ml,线性R~2均>0.99;除10A型的准确度较低外(46.15%),8、11A及15B型均较高(分别为76.92%、84.62%及84.62%);连续10次测定质控血清2009S、QC5、QC6及国际参考血清007sp各型Ig G抗体的CV值为6.44%~18.19%;多糖抗原与血清抗体的反应具有特异性。结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性、精密性及特异性,可用于肺炎球菌疫苗临床血清的检测。

    2017年09期 v.30 958-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4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神经毒力体外评价方法的建立及减毒活疫苗的体外评价

    屈哲;张硕;吕建军;霍艳;王雪;袁力勇;马霄;李波;

    目的通过构建原代大鼠神经细胞混合培养模型,体外评价减毒活疫苗的神经毒力作用。方法取1~3日龄SD大鼠大脑组织,无菌分离获得神经细胞,于DMEM/F12培养基5%CO2培养箱培养7~9 d至混合培养体系稳定。Anti-MAP2、Anti-GFAP抗体免疫细胞技术鉴定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分组:空白对照组,高、中、低剂量非疫苗对照组(β-淀粉酶和长春新碱)、麻疹减毒活疫苗组、腮腺炎减毒活疫苗组、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灭活脊髓灰质炎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联合疫苗(简称联合疫苗)组。CCK8增殖毒性试验检测细胞活力;免疫荧光标记GFAP、MAP2观察神经细胞形态学变化;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浓度。结果原代神经细胞混合培养体系由约50%GFAP(+)星形胶质细胞和约50%MAP-2(+)神经元组成。联合疫苗、长春新碱给药各时间点存在剂量效应关系,麻疹疫苗、腮腺炎疫苗未见细胞毒性。联合疫苗、长春新碱各剂量组神经细胞存活率降低,神经细胞胞体变形,核浆比增大;麻疹疫苗、腮腺炎疫苗各剂量组神经细胞密度和形态未见异常;β-淀粉酶各剂量组未见细胞毒性和形态学改变。联合疫苗和β-淀粉酶组神经细胞培养上清中IL-1β、TNFα浓度显著升高,麻疹疫苗组IL-6浓度显著升高。结论构建了原代大鼠神经细胞培养模型,可用于体外评价减毒活疫苗的神经毒力作用。麻疹和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未见神经细胞毒性作用。联合疫苗、麻疹疫苗和β-淀粉酶作用于神经细胞与潜在的神经炎症反应发生相关。长春新碱可见神经细胞毒性作用,但未见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TNFα、IL-6的显著性改变。

    2017年09期 v.30 963-9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破伤风抗体体外结合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验证

    董国霞;田霖;晁哲;侯启明;马霄;

    目的建立破伤风抗体体外结合ELISA检测方法,并进行初步验证。方法将破伤风疫苗免疫后获得的小鼠血清与破伤风类毒素(tetanus toxoid,TT)在体外进行结合,将结合后的血清转移至已包被的酶标板中,分别加入二抗、酶标抗体和底物等进行检测,建立破伤风抗体体外结合双抗夹心ELISA法。对建立的方法进行特异性、线性范围、检测限、重复性和准确性初步验证。结果建立的破伤风抗体体外结合双抗夹心ELISA法的标准曲线在浓度为0.016~1 U/ml之间时,可获得最佳线性,相关系数R=0.999 8;检测限为0.009 U/ml;与白喉-百日咳抗体无交叉反应;重复性验证中高浓度和低浓度质控血清的变异系数(CV)分别为4.467%和5.419%;准确性验证中高浓度和低浓度质控血清的相对偏差分别为-8.03%和-14%。结论建立的破伤风抗体体外结合ELISA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重复性和准确性,为破伤风疫苗效价检测新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017年09期 v.30 969-972+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4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新型胃癌治疗性疫苗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的建立

    毕华;郭莹;刘兰;李永红;丁有学;饶春明;

    目的建立新型胃癌治疗性疫苗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方法依据《中国药典》三部(2015版)通则1143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使用细菌内毒素分散剂消除供试品的干扰作用,检测新型胃癌治疗性疫苗的细菌内毒素含量。结果新型胃癌治疗性疫苗在使用细菌内毒素分散剂稀释2倍后,对细菌内毒素实验无干扰作用,其细菌内毒素限值符合规定。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可用于该新型胃癌治疗性疫苗的细菌内毒素检查,该方法对同类产品的细菌内毒素检查具有借鉴意义。

    2017年09期 v.30 973-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第三批吸附白喉类毒素国家标准品的制备和标定

    谭亚军;杨邦玲;肖詹荣;潘海龙;田霖;刘亚丽;张建灵;曲芙莲;董国霞;晁哲;侯启明;马霄;

    目的建立第三批吸附白喉类毒素国家标准品,用于效价测定。方法选用白喉疫苗生产菌株(PW8,CMCC38007),经复苏传代和产毒培养后,收获白喉毒素,采用先精制后脱毒的方法获得精制白喉类毒素原液,再加入氢氧化铝吸附后分装冻干,作为备选品。按《中国药典》三部(2010版)要求对原液和冻干品进行检定。以WHO国际标准品(07/216)和中国国家标准品(002)为标准,采用小鼠Vero细胞法在3个实验室进行协作标定。结果该批标准品的各项检测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品的规定;经协作标定,获得的20个效价单位标定结果合并统计后几何均值为289.3 IU/ml,95%可信区间为276.0~303.2;同时用WHO国际标准品(07/216)和中国国家标准品(002)进行标定比较,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品效价稳定性考核结果证明,我国白喉类毒素国家标准品在保存期内效价稳定。结论所制备的标准品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其效价定为289.3 IU/支,可作为第三批吸附白喉类毒素国家标准品用于效价测定。

    2017年09期 v.30 977-980+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轮状病毒疫苗相关肠套叠风险的回顾性分析

    马涛;刘昊智;李东;李津;

    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是控制轮状病毒传播、降低婴幼儿重症腹泻住院、死亡的最佳手段。早期人们过于关注疫苗可能增加肠套叠发生风险而忽略了疫苗本身降低疾病死亡率的重要意义,随着医疗技术及认知水平的提高,对轮状病毒疫苗的评价也趋于理性。本文对多个已上市轮状病毒疫苗与肠套叠发生的相关性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发生的机制进行了探讨,发现几乎所有轮状病毒疫苗均可增加肠套叠发生的风险,但出于对轮状病毒疫苗接种所带来的综合效益要远高于肠套叠风险的考虑,此风险已被多个国家监管机构接受。

    2017年09期 v.30 981-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轮状病毒的早期细胞侵入机制

    冉旭华;刘阳阳;闻晓波;

    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导致全世界范围内婴幼儿及多种幼龄动物腹泻的最主要传染性病原。该无囊膜病毒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侵入细胞,而且不同的病毒毒株在细胞侵入机制上存在较大差异。阐明RV的细胞侵入机制将有助于解析病毒的致病机制并有利于疾病防控,降低其所造成的社会负担和经济损失。本文对RV在细胞侵入的早期阶段的侵入机制作一综述。

    2017年09期 v.30 986-9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专题报道

  • 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质量一致性评价

    高帆;毛群颖;卞莲莲;姚昕;张洁;徐苗;梁争论;

    <正>近年来,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1-2])。为防控EV71引起的严重HFMD流行,在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和重大新药项目的支持下,历经8年攻关,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简称昆明所)和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简称科兴公司)研发的创新型

    2017年09期 v.30 990-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免疫组化诊断试剂性能分析研究中质量控制关键问题探讨

    李丽莉;白东亭;

    <正>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简称免疫组化)技术于20世纪70年代逐渐应用于病理诊断。在常规肿瘤病理诊断中,应用HE染色进行形态学诊断,准确率较低且局限性大,而免疫组化技术可大大提高肿瘤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率(约50%~70%)~([1])。目前,免疫组化技术准确、快速的特点使其逐步在临床病理诊断中得到普遍认可和广泛应

    2017年09期 v.30 993-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甲型肝炎疫苗的研发和应用

    毛群颖;高帆;卞莲莲;姚昕;梁争论;

    <正>甲型肝炎(以下简称甲肝)是由甲肝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引起的急性自限性疾病,患者以低龄儿童为主。HAV在人群中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全球每年约有150万人罹患甲肝~([1])。接种甲肝疫苗是预防和控制甲肝流行的最有效措施。首支甲肝灭活疫苗于1992年上市,已在多个国家纳入儿童计划免疫,明显地降低了甲肝的暴发和流行~([2])。

    2017年09期 v.30 999-1002+10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5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专利信息的中外基因检测技术比较研究

    温岚;李峰;杨宇;姚昱旻;

    <正>生物医药作为《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领域之一,迎来了国家政府全面支持发展的重大机遇。基因检测属于生物医疗领域,是指为了检测与基因型、基因突变、表型或核型有关的遗传病,对个体DNA、RNA、染色体、蛋白质和某种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基因检测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1])。本文采用In Copat、SIPO等专利检索与分析工

    2017年09期 v.30 1003-10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