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ICALS

疫苗研究

  • Bac-to-Bac TOPO系统表达甲型流感病毒核蛋白及其免疫原性评价

    孙可为;吴业红;乔永波;尹婷;孙立影;邹墅;

    目的 采用Bac-to-Bac TOPO系统表达甲型流感病毒核蛋白(nucleoprotein,NP),并评价其免疫原性,以期为流感病毒NP疫苗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PCR法扩增甲型H1N1(A/Guangdong-Maonan/SWL1536/2019_CNIC-1909)流感病毒NP基因,连接至载体pFastBac~(TM)/CT-TOPO~(TM),转化感受态E.coli One Shot~(TM)Mach1~(TM)T1~R,制备供体质粒,进行PCR及测序鉴定;将供体质粒转化感受态E.coli MAX Efficiency~(TM)DH10Bac~(TM),通过蓝白斑筛选阳性单克隆,提取重组杆粒,进行PCR鉴定。将重组杆粒转染Sf9昆虫细胞,制备重组杆状病毒,流式细胞术检测病毒滴度。重组杆状病毒经多轮增殖后感染Sf9细胞,获得重组NP,并进行镍离子亲和层析纯化。将重组NP及PBS经皮下分别接种雌性BALB/c小鼠,每组6只,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细胞分泌IFNγ水平,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小鼠脾细胞产生CD4~+和CD8~+T淋巴细胞水平。末次免疫后2周,用A/Guangdong-Maonan/SWL1536/2019_CNIC-1909流感病毒经小鼠鼻腔进行攻毒,监测攻毒后14 d内小鼠体质量变化及存活情况。结果 PCR及测序鉴定结果证明,供体质粒构建正确;PCR鉴定结果证明,重组杆粒构建成功。重组杆状病毒滴度为2.875×10~8ivp/mL。重组NP可与鼠抗甲型流感病毒NP单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纯化后纯度达91.3%。末次免疫后2周,与PBS组比较,NA组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t=0.288,P<0.000 1)、小鼠脾细胞产生IFNγ斑点平均数(t=9.235,P<0.000 1)、产生CD4~+和CD8~+T淋巴细胞数量(t分别为10.870和6.200,P分别为0.008 4和0.025 0)均明显升高。PBS组小鼠感染病毒5 d后均死亡;NP组小鼠感染病毒5 d后死亡1只,剩余5只小鼠体质量下降但均存活。结论 Bac-to-Bac TOPO系统表达的甲型流感病毒NP具有较高的免疫原性,能产生较强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可为小鼠抵御流感病毒感染提供一定的保护。

    2025年03期 v.38 257-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5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细胞基质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配伍纳米乳佐剂在不同鼠龄段BALB/c小鼠体内的免疫原性

    家峥;王红红;刘莹;闫伊萌;李雪娇;郭丹丹;赵帅;吴业红;张雪梅;

    目的 评价纳米乳佐剂(nano-emulsion adjuvant,NE)配伍细胞基质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cell-based quadrivalent influenza subunit vaccine,QIVc)对小鼠体液免疫的增强作用。方法 以NE(50μL)配伍QIVc,肌内注射免疫3周龄、6周龄、18月龄BALB/c雌性小鼠,免疫剂量为血凝素(hemagglutinin,HA)1.5μg/(株·只),2针免疫间隔28 d。初次免疫后28 d及末次免疫后14 d,检测小鼠血清中血凝抑制(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HI)效价和IgG抗体水平,分析3种鼠龄段小鼠的佐剂增强作用,同时设无佐剂及PBS对照组。末次免疫后14 d,以10倍病毒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_(50))B/Maryland/15/2016(B-Victoria)流感毒株进行攻毒试验,连续14 d观察小鼠体质量和生存率变化。结果 NE联合HA肌内注射免疫可诱导比单独HA肌内注射免疫更高水平的血清HI、IgG抗体,在18月龄小鼠中的免疫增强作用更明显;NE能够增强HA的免疫原性以及小鼠对B/Maryland/15/2016(B-Victoria)流感毒株攻击的抵抗力。结论 NE可增强流感抗原的免疫原性,且对老龄小鼠的增强作用更明显。

    2025年03期 v.38 264-271+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7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分子伴侣对破伤风毒素C蛋白原核表达水平及活性的影响

    吴惠宇;王娜;武悦;吕兆伟;王丹红;徐雨昕;殷玉和;吴丛梅;

    目的 探讨分子伴侣对破伤风毒素C蛋白(tetanus toxin fragment C,TTC)原核表达水平及活性的影响,以期为新型破伤风疫苗的研发提供新思路。方法 对TTC基因序列进行E.coli适应性密码子优化,构建重组质粒pET30a-HC,并经双酶切鉴定。将重组质粒pET30a-HC与分子伴侣pGro7共转化至感受态E.coli BL21(DE3),通过IPTG诱导表达TTC,经12%SDS-PAGE分析及Western blot鉴定,并采用Ni FF金属螯合亲和层析柱进行纯化。分别采用TTC、TTC+Al、TTC+CpG、PBS、破伤风类毒素(tetanus toxoid,TT)经皮下免疫雌性小鼠,每组10只。免疫后,断尾或摘眼球采血,分离血清,ELISA法检测抗体滴度、抗体分型、IL-4及IFNγ水平;无菌摘取小鼠肺脏和肝脏,组织病理学方法评价TTC的安全性。结果 经双酶切鉴定,重组质粒pET30a-HC构建正确。加入分子伴侣pGro7后目的蛋白可溶性表达量占总上清表达量的40%。初次免疫后42 d,TTC+CpG组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明显高于PBS、TTC、TT组(t=4.753~8.624,P均<0.01);虽高于TTC+Al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6,P > 0.05)。各组小鼠血清IgG1、IgG2a、IgG2b、IgG3、IgGM抗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3~0.203,P > 0.05),IgG1/IgG2a > 1,免疫途径偏向Th2型。与TTC组比较,TTC+Al组小鼠血清中IL-4、IFNγ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666和2.470,P均>0.05),TTC+CpG组显著升高(t分别为18.080和8.440,P分别<0.001和<0.05);与TT组比较,TTC+CpG组小鼠血清中IL-4水平明显升高(t=8.561,P<0.01),但IFNγ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72,P > 0.05)。各组小鼠的肺脏和肝脏均未见明显病理学变化。结论 分子伴侣可提高TTC的可溶性表达水平,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CpG佐剂联合使用可诱导较强的免疫反应。

    2025年03期 v.38 272-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基础研究

  • 人源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原核表达、纯化及活性鉴定

    缪洪升;张永红;赵奇;张云龙;陆昌瑞;陈婷;

    目的 设计并建立人源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MMP-1)可溶性表达的原核表达及纯化系统,并基于此纯化系统筛选重要MMP-1酶活相关位点。方法 基于pET28原核表达系统,通过在MMP-1两端添加HIS有效提高MMP-1溶解度;表达的MMP-1野生型经镍离子柱亲和层析、凝胶过滤层析进行纯化,同时,通过点突变获得MMP-1活性区相关位点突变体;将MMP-1野生型和突变型经胶原酶潜酶活化剂(collagenase latent enzyme activator,APMA)激活,采用荧光法进行鉴定。结果 纯化的MMP-1野生型最终浓度为O. 6 mg/mL,纯度达96%;经APMA激活后,野生型及突变型能够与荧光底物Mca-KPLGL-Dpa-AR-NH2发生特异性切割反应,当MMP-1第165位丙氨酸发生突变后,该蛋白酶对其荧光底物的特异性切割反应显著减弱。结论 成功构建了MMP-1原核表达及纯化系统,基于此系统筛选,发现A165氨基酸残基突变后MMP-1活性几乎丧失,证明此位点参与MMP-1对其荧光底物水解,是MMP-1酶学活性的重要位点。本研究为后续MMP-1抑制剂的筛选提供了更加快捷方便的方法,从而进一步推动了MMP-1靶向药物的肿瘤治疗方案。

    2025年03期 v.38 279-284+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8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MEGL基因对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李玉玉;赵正刚;黄长浩;胡恩瑜;李芳红;周素瑾;赵子建;

    目的 探讨甲硫氨酸-γ-裂解酶(methionine-γ-lyase,METase)基因MEGL对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为开发MEGL药物提供新思路。方法 构建慢病毒介导的MEGL表达体系,并感染人GBM细胞系U87、snb19细胞,以感染空载病毒为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MEGL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情况;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检测细胞内甲硫氨酸(methionine,Met)及其代谢物水平;细胞计数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DK2、CDK4和p21)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 稳定表达MEGL基因的U87、snb19细胞内Met水平显著降低(t分别为10.996和15.733,P均<0.001);MEGL基因可显著抑制U87(第3、4、5天t分别为14.698、9.746、12.263,P均<0.001)和snb19(第3、4、5天t分别为8.480、6.939、13.258,P均<0.001)细胞增殖,诱导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增加(t=7.997,P<0.001);MEGL基因下调了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DK2和CDK4的表达(t分别为8.471和3.369,P分别为0.001 1和0.028 1),促进p21蛋白的表达(t=10.761,P<0.001),并显著抑制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p38、p-ERK1/2和p-JNK的表达(t分别为3.401、6.493和9.413,P分别为0.027 2、0.002 9、<0.001)。结论 MEGL基因可显著降低U87、snb19细胞内Met水平,抑制细胞增殖和周期进展,其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MAPK信号通路实现的。

    2025年03期 v.38 285-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2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脂多糖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乳糖代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刘秀芝;龙全梅;王建发;武瑞;

    目的 探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MAC-T)乳糖代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选择更合理的免疫代谢调控方案以保障奶牛乳腺健康提供新思路。方法 用10μg/mL LPS处理MAC-T细胞0、3、6、12、24 h,紫外分光光度计下检测细胞内糖酵解酶(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活性以及乳酸、葡萄糖、乳糖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蛋白激酶B(又称AKT)表达及磷酸化水平;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HIF-1α、AKT、葡萄糖转运体1(glucose transporter 1,GLUT1)mRNA转录水平。结果 与0 h相比,LPS处理3 h时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活性达到峰值(F分别为4.197、6.941,P均<0.01),之后逐渐降低,24 h时己糖激酶活性显著下降(F=4.987,P<0.01);磷酸果糖激酶活性在24 h内均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丙酮酸激酶活性在最初6 h内显著增加,随后极显著升高,24 h时升高至0 h的27倍(F=26.95,P<0.001)。LPS处理24 h,乳糖含量均显著降低;3 h时葡萄糖含量显著增加(t=4.294,P<0.001),之后呈明显下降趋势,24 h时含量显著降低(t=5.218,P<0.001);12和24 h时乳酸含量显著增加。HIF-1α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在LPS处理6 h时均显著升高(F分别为5.355、5.466,P<0.001),之后逐渐下降;总AKT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p-AKT(Ser473)蛋白表达水平在LPS处理24 h时均显著升高(F分别为6.207、6.368、6.253,P均<0.01);GLUT1mRNA转录水平在LPS刺激3、6、12 h时均显著升高(F分别为6.549、5.821、5.553,P均<0.01)。结论 LPS处理导致MAC-T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增加,摄取的葡萄糖从大部分用于乳糖合成转向大部分用于糖酵解代谢和炎性应答,细胞内乳糖合成显著减少。

    2025年03期 v.38 291-296+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1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诊断制剂

  • 埃可病毒18型衣壳蛋白VP1的原核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李飞;李奇;付艺亮;黄陆慈;张瀚文;陈祥鹏;谢正德;

    目的 原核表达埃可病毒18型(echovirus 18,E18)衣壳蛋白VP1(E18-VP1),并制备其多克隆抗体,以期为E18的免疫学检测及相关试剂盒的开发奠定基础。方法 将E18-254 VP1基因克隆至载体pET30a,构建重组质粒pET30aE18-254 VP1,转化感受态E.coli 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获得重组蛋白E18-VP1,并通过镍离子金属螯合层析纯化。用纯化蛋白分别免疫1只雌性新西兰大白兔及5只雌性BALB/c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并采用间接ELISA法测定抗体效价,Western blot法及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抗体特异性。结果 重组蛋白E18-VP1经纯化后纯度>95%。兔及小鼠抗E18-VP1多克隆抗体效价分别为1∶1 280 000和1∶640 000,且具有较强特异性。结论 原核表达了重组蛋白E18-VP1,且纯度较高,并获得了具有较高效价及特异性的多克隆抗体。

    2025年03期 v.38 297-3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0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治疗制剂

  • c-Jun氨基末端激酶抑制剂D-JNKI1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侵袭、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李双辉;夏昱琴;王柏琦;陈艳华;

    目的 探讨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抑制剂D-JNKI1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侵袭、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期为深入研究JNK抑制剂对肝癌的防治作用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0、5、10和20μmol/L D-JNKI1作用HepG2细胞24、48和72 h,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用10μmol/L D-JNKI1作用HepG2细胞0、24、48、72 h,同时设对照组(100%DMSO),采用划痕试验、Transwell侵袭试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D-JNKI1对HepG2细胞迁移、侵袭、上皮-间质转化能力的影响;TUNEL及Hoechst染色法检测D-JNKI1对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JC-1染色法检测HepG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DCFA-DA法检测HepG2细胞中ROS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HepG2细胞中凋亡通路相关因子及MAPK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的表达水平。通过裸鼠腹腔注射D-JNKI1后,经右侧腋窝接种HepG2细胞悬液,每周测量肿瘤体积,于接种HepG2细胞后6周,脱臼处死,称量瘤体质量,并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 D-JNKI1可有效抑制HepG2细胞的活性、侵袭、迁移及上皮-间质转化能力,可通过内源性和外源性凋亡途径促进HepG2细胞凋亡,可降低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及ROS水平,同时抑制MAPK信号通路的活化。注射D-JNKI1后,通过活化凋亡通路相关因子,促进细胞凋亡,可降低裸鼠移植瘤的生长速度及质量。结论 D-JNKI1可通过激活凋亡通路,降低MAPK信号通路活化,从而抑制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和侵袭,促进其凋亡。

    2025年03期 v.38 302-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7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自制活化凝血酶原复合物的主要药效成分分析

    黄雨薇;赵娅菲;叶刚;刘卿;晏晓晨;杜晞;马莉;

    目的 分析本课题组自制活化凝血酶原复合物(activated prothrombin complex concentrate,aPCC)中药效成分组成,并探讨各药效成分与凝血因子Ⅷ(coagulation factorⅧ,FⅧ)旁路活性的相关性。方法 以自制aPCC浓缩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凝固法检测样本中FⅧ旁路活性,凝固法和发色底物法检测样本中系列非活化凝血因子、活化凝血因子以及抗凝血因子活性,同时以市售凝血酶原复合物(PCC)作为对照,分析各药效成分与FⅧ旁路活性的相关性。结果 自制aPCC浓缩物FⅧ旁路活性[(43.53±3.07)IU/mL]与PCC制品[(0.10±0.02)IU/m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6,P<0.01)。与PCC制品相比,自制aPCC浓缩物中非活化凝血因子FⅦ、FⅨ活性差异显著(t分别为22.72、8.00,P均<0.05),FⅡ、FⅩ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67、-0.96,P均> 0.05);活化凝血因子中活化凝血因子Ⅱ(activated coagulation factorⅡ,FⅡa)、FⅨa及FⅩa活性差异显著(t分别为15.92、32.93、34.64,P均<0.01),FⅦa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34,P > 0.05);抗凝血因子中蛋白S(PS)活性差异显著(t=12.82,P<0.01),肝素含量、蛋白C(PC)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0.85、-0.34,P均> 0.05)。自制aPCC浓缩物和PCC制品中FⅧ旁路活性与FⅦ、FⅨ、FⅡa、FⅨa、FⅩa及PS活性具有显著相关性(r分别为0.999、0.971、0.988、0.994、0.974、-0.984,P均<0.01),与FⅩa/FⅡ有相关性(r=0.827,P<0.05)。结论 自制aPCC浓缩物具有较高的FⅧ旁路活性,可能与其中具有较高活性的FⅦ、FⅨ、FⅡa、FⅨa、FⅩa有关。

    2025年03期 v.38 312-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1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临床研究

  • 北京市石景山区肠道病毒71型疫苗接种前后手足口病发病趋势与接种相关性分析

    史曼丽;郭伟杰;任丽君;白晓潇;李艳辉;李敏;

    目的 对北京市石景山区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疫苗接种前后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发病趋势与接种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为HFMD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汇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011—2022年HFMD发病资料和“北京市儿童免疫规划信息系统”中提取的2017—2022年北京市石景山区EV71灭活疫苗接种数据、EV71疫苗接种前后6月龄~12岁儿童HFMD发病率和EV71检出率随年份变化趋势,采用无序分类变量Spearman秩相关分析和χ_(趋势)~2检验分析EV71疫苗累计接种比例与HFMD发病率、EV71检出率的相关性。结果 石景山区6月龄~12岁儿童HFMD发病率在(71.32~2 447.7)/10万之间,发病趋势为EV71疫苗接种后HFMD发病强度明显下降;重症病例构成比逐渐降为0,重症病例和EV71感染下降趋势明显,对托幼儿童的保护效果优于散居儿童。但还不能认为6月龄~12岁儿童HFMD发病率、EV71检出率与EV71疫苗接种呈负相关(rs分别为-0.771和-0.638,P分别为0.072和0.173)。结论 EV71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控制HFMD流行,特别是由EV71感染引起的HFMD流行。

    2025年03期 v.38 318-32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6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技术方法

  • 重组病毒样颗粒疫苗原液中苯甲基磺酰氟残留量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的建立及验证

    秦海艳;马素娟;张志豪;张钧淇;张继文;李晨;雷清;杨俊杰;

    目的 建立重组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VLP)疫苗原液中苯甲基磺酰氟(phenylmethanesulfonyl fluoride,PMSF)残留量检测的反向高效液相色谱(reversed-phase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RP-HPLC)法,并对其进行验证,以期用于重组VLP疫苗原液中PMSF残留量的检测。方法 通过筛选检测波长、流速、进样量和色谱柱建立PMSF残留量检测的RP-HPLC法,并对方法的专属性、线性和范围、定量限、检测限、准确性、精密度和耐用性进行验证。用建立的方法检测3批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原液PMSF残留量。结果 建立的RP-HPLC法,色谱柱为ChromCore 300 C18(4.6 mm×250 mm,5μm);柱温为25℃;检测波长为210 nm;进样量为100μL;以0.1%三氟乙酸(trifluoroacetic acid,TFA)/水和0.1%TFA/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 mL/min;检测时间为18 min。PMSF对照品及含PMSF的疫苗原液在5.0 min附近出现吸收峰,而疫苗原液及原液缓冲液未出现吸收峰;PMSF对照品在0~5.0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为0.999;该方法定量限为0.250μg/mL,检测限为0.125μg/mL;高、中、低浓度PMSF对照品回收率均在90%~110%之间;仪器、样品重复性以及中间精密度测定的保留时间、峰高和峰面积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均<5%;流动相TFA浓度0.09%、0.1%和0.11%及柱温20、25和30℃条件下测定的保留时间、峰高和峰面积的RSD均<5%。3批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原液均未检出PMSF。结论 建立的RP-HPLC法专属性、线性和耐用性良好,准确性和精密度高,可用于重组VLP疫苗原液中PMSF残留量的检测。

    2025年03期 v.38 323-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0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人A组轮状病毒VP6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和验证

    赵颖;苏韫曦;刘晓钰;欧阳瑄泽;章青;庞立丽;李金松;李丹地;孙晓曼;段招军;

    目的 制备人A组轮状病毒(group A rotavirus,RVA)VP6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并对方法进行验证及初步应用,为我国RVA的快速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及病毒监测提供更多选择。方法 利用杆状病毒系统表达纯化人RVA G9P[8]株VP6蛋白,免疫5只雌性BALB/c小鼠,制备单抗,间接ELISA法测定单抗的半数效应浓度(EC50),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测定单抗与RVA的结合活性。利用单抗配对,其中1株用于包被,另1株进行HRP标记用于检测,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并进行灵敏性、特异性和精密性验证。取RV临床粪便样本,分别利用Oxoid ProSpecT商品化试剂盒和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进行检测,比较检测结果的符合率。结果 纯化得到可溶的VP6蛋白,纯度达90%以上,表达量约为4.5 mg/L。筛选获得2株RVA VP6单抗,命名为1L3和4F22,与VP6蛋白结合的EC50分别为1.777和3.748 ng/mL,2株单抗与RVA可很好的结合。以1L3单抗为捕获抗体,HRP标记的4F22单抗为检测抗体,建立了人RVA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该方法对RVA VP6蛋白的最低检出量为156.25 ng/mL;2株单抗与人诺如病毒(Norovirus,NoV)、札如病毒(Sapovirus,SaV)、腺病毒(adenovirus,AdV)均无交叉反应;批内和批间精密性验证的变异系数(CV)均<10%。该方法检测192份RV临床粪便样本,与商品化试剂盒检测结果比较,阳性符合率为99%,阴性符合率为98%。结论 建立的人RVA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具有良好的灵敏性、特异性和精密性,可用于人RVA的检测。

    2025年03期 v.38 330-337+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1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3种柯萨奇病毒A10型拯救策略的比较

    裴捷;许棵;刘睿伦;汪梦俊;郭靖;孟胜利;申硕;

    目的 比较3种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CV)-A10拯救策略,以期为选择合适的病毒拯救策略开展肠道病毒相关毒株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将CV-A10毒株基因组克隆至pBR322载体,基因组5′端引入T7启动子序列,3′端引入polyA尾及NotⅠ酶切位点,构建pBR322-CV-A10质粒。在polyA尾后进一步引入丁型肝炎病毒核酶切割序列(hepatitis delta virus ribozyme,HdvRZ),构建pBR322-CV-A10-HdvRZ质粒。3种病毒拯救策略分别为:以病毒基因组全长RNA转染Vero细胞;以线性化的病毒基因组cDNA与T7 RNA聚合酶表达质粒pCAGGS-T7共转染Vero细胞;以pBR322-CV-A10-HdvRZ质粒与pCAGGS-T7质粒共转染Vero细胞。3种策略获得的拯救病毒在Vero细胞上扩增至第3代后,RT-PCR分别扩增1 500 bp左右的基因片段,并测序;Western blot法检测病毒结构蛋白VP1的表达;将拯救病毒接种于Vero细胞,分析病毒的生长动力学特性。结果 3种策略均可获得拯救病毒,各拯救病毒在Vero细胞上的生长特性一致,基因组序列与亲本毒株一致。3种策略均可实现细胞中病毒结构蛋白VP1的表达。3种策略拯救得到的CV-A10在Vero细胞上具有一致的增殖特性。结论 3种策略均可成功拯救得到CV-A10。以病毒基因组全长RNA转染Vero细胞准备步骤复杂,转染后出毒时间短,适用于特定毒株的快速拯救;以双质粒共转染Vero细胞操作最简便,但转染后出毒所需时间较长,适用于基础研究中一系列重组病毒的拯救。上述策略为CV-A10的拯救提供了灵活且高效的途径。

    2025年03期 v.38 338-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5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中多离子含量离子色谱检测方法的建立及验证

    苏雯;吴凡;田原;徐宏山;

    目的 采用离子色谱法测定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myelitis vaccine,IPV)中的多离子含量,并对方法进行验证及初步应用,以期对疫苗中的多离子实行质量控制。方法 色谱条件:采用阴离子交换分析柱(4 mm×250 mm),上样量:25μL,用30 mmol/L KOH淋洗液等度洗脱,流速:1.0 mL/min,柱温:25℃,电导检测器检测,检测时间:15 min,用Chromeleon色谱工作站记录并分析数据。对建立的方法进行系统适用性、专属性、线性、准确性、重复性验证,并确定该方法的最低检出限和最小定量限。采用建立的方法检测10批Sabin株IPV(sIPV)。结果 连续进样8次,氟离子、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硝酸根离子、磷酸根离子峰面积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均小于2.0%;该方法检测氯离子、氟离子、硝酸根离子、磷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专属性较强;在2.5~150μg/mL范围内,上述离子与色谱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均大于0.995;向sIPV滤出液中分别添加低(10μg/mL)、中(25μg/mL)、高(50μg/mL)浓度的多离子混标溶液,重复测定6次的回收率在93.69%~106.70%之间,RSD在0.05%~0.7%之间;氟离子、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硝酸根离子、磷酸根离子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8.3、2.5、5.1、0.025、0.021μg/mL,最小定量限分别为0.025、8.3、0.025、0.45、0.063μg/mL。采用建立的方法在10批sIPV中均未检出氟离子、硫酸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但检出了氯离子和磷酸根离子。结论 离子色谱法测定IPV中多离子浓度变化简便、快捷、灵敏、重现性好,是一种有效的检测手段,可帮助企业内控该种疫苗的质量。

    2025年03期 v.38 344-351+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9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高浓度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中人凝血因子Ⅺ残留量ELISA检测方法的验证及应用

    李泽秀;余雨蓉;唐良玉;杨龙;李丹;肖春桥;赵学梅;刘勇;

    目的 对高浓度(10%)静注人免疫球蛋白(human immunoglobulin for intravenous injection,IVIG)中人凝血因子Ⅺ(coagulation factorⅪ,FⅪ)残留ELISA检测方法进行验证及初步应用,以期对工艺过程样品进行FⅪ含量监测。方法 对10%IVIG中FⅪ残留量ELISA检测方法进行稀释可靠性、准确性、精密性、定量限精密性、线性与范围及耐用性验证。采用验证后的方法对3批次10%IVIG制备工艺步骤样品和成品中FⅪ残留量进行测定,并将成品检测结果与已上市IVIG(pH 4)进行比较。结果 该方法检测10%IVIG中FⅪ残留量时存在基质效应,可通过稀释5~80倍解决;准确性验证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100.1%;2名实验员重复性验证的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分别为8.54%和5.70%,中间精密度验证的RSD为7.13%;定量限浓度为0.05 ng/mL,2名实验员定量限重复性验证的RSD分别为6.39%和3.77%,中间精密度验证的RSD为12.00%;FⅪ浓度在0.01~5.00 ng/mL范围内与A_(450)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耐用性验证不同孵育时间及试剂盒开启后按规定条件保存15 d对FⅪ检测均无影响。辛酸沉淀工艺能稳定有效去除10%IVIG中的FⅪ,3批次10%IVIG成品中FⅪ残留量低于已上市的IVIG(pH 4)。结论 该方法准确性、精密性、耐用性良好,能够满足实验室对10%IVIG中FⅪ残留量的测定。

    2025年03期 v.38 352-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3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两种ELISA法检测恒河猴体内针对抗破伤风毒素单克隆抗体的抗药物抗体水平的比较

    邢姗姗;李天峰;曹先海;邵明香;刘文谦;刘兆平;沈连忠;吴翠萍;刘宝峰;

    目的 采用桥连ELISA和亲和捕获洗脱ELISA(affinity capture elution ELISA,ACE ELISA)两种方法检测恒河猴体内针对抗破伤风毒素单克隆抗体的抗药物抗体(anti-drug antibody,ADA)水平,并进行比较,以期确定一种高效、快速的ADA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桥连ELISA和ACE ELISA法检测抗破伤风毒素单克隆抗体的ADA水平,确定血清最小稀释倍数、筛选临界值(screening cut point,SCP)和确证临界值(confirmation cut point,CCP),并对两种方法的灵敏度、耐药性和精密性进行验证。将40只恒河猴(雌雄各半)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和静脉组,其中阴性对照组接种生理盐水,其他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抗破伤风毒素单克隆抗体,分别于给药前、首次给药后14和28 d及恢复期结束经四肢静脉采血,分离血清,采用两种方法进行ADA检测。结果 血清最小稀释倍数确定为1∶10。桥连ELISA和ACE ELISA法的SCP分别为0.059 3和0.098 1,CCP分别为14%和30%。桥连ELISA和ACE ELISA法的灵敏度均为500 ng/mL,ACE ELISA法在高浓度阳性对照抗体条件下的耐药性(300μg/mL)优于桥连ELISA法(480 ng/mL),桥连ELISA法的确证精密性(<5%)优于ACE ELISA法(12.35%~21.36%)。ACE ELISA法在初筛恒河猴血清样本中检测到4份阳性样本,确证后3份为阳性;桥连ELISA法初筛8份阳性样本,确证后仅1份为阳性。ACE ELISA法的假阳性率(0.7%)低于桥连ELISA法(5.2%)。结论 ACE ELISA法在检测抗破伤风毒素单克隆抗体ADA时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尤其在药物浓度较高的情况下优于桥连ELISA法,虽然ACE ELISA法精密性略低,但仍是一种可靠的ADA检测方法,适用于抗破伤风毒素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应用。

    2025年03期 v.38 359-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3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综述

  • 人体受控疟疾感染试验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恶性疟原虫疫苗研发中的应用

    佟乐;孙巍;杨亚莉;杨振;

    疟疾是全球最常见的虫媒传染病之一,已知感染人类的5种疟原虫中,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的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是流行地区最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随着疟原虫不断产生耐药性,人们对疟疾疫苗的需求更为迫切。人体挑战试验(human challenge trials,HCTs)通过更少的受试者接种疫苗即可获得初步疫苗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比传统临床试验速度更快,是研究致病机理、免疫机制和评估候选疫苗效力的一种可行方法。人体受控疟疾感染(controlled human malaria infection,CHMI)试验作为一类针对疟疾的HCTs,已在疟疾疫苗临床试验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就HCTs在疟疾研究中的应用、恶性疟原虫CHMI模型建立的材料及方法、CHMI试验在疟疾疫苗开发中的应用等作一综述,以期为加速新型疟疾疫苗的研发和改进提供新思路。

    2025年03期 v.38 366-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9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生物制品宿主残余蛋白分析的研究进展

    范佩佩;常军亮;

    生物制品宿主残余蛋白(host cell proteins,HCPs)是生物制品生产过程中,由宿主细胞死亡或表达的内源性宿主蛋白质,未完全清除的HCPs是引起机体过敏或其他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HCPs的分析方法包括SDS-PAGE、蛋白印迹(Western blot,WB)、二维凝胶电泳、ELISA、液相色谱和质谱法等。电泳法可对蛋白定性和半定量,但分辨率和精确度较低;ELISA法重复性好、灵敏度高,目前应用最广泛;色谱和质谱技术分离和分辨率高、定量精准,但运用成本高。《中国药典》三部(2020版)通则<3412>、<3413>、<3414>和美国药典(USP)<1132>中均采用ELISA法测定重组生物制品中HCPs。分析HCPs组分有助于提高抗HCPs抗体覆盖率和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传统分析方法仅能对HCPs定性,无法进行定量和表征。本文以电泳、质谱技术为基础,结合国内外HCPs组分分析的发展趋势,对相关HCPs分析方法作一综述,为生物制品研究和生产过程中HCPs的检定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38 373-378+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0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革兰阴性菌LuxR群体感应系统调控荚膜多糖介导噬菌体耐受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邱雯雯;万玲;靳小菲;袁军;

    荚膜多糖(capsular polysaccharide,CPS)位于革兰阴性菌细胞表面,形成表面覆盖的囊状结构,是噬菌体吸附宿主菌的受体,并决定了噬菌体的裂解性和宿主范围。群体感应基因luxR通过降低CPS的表达阻止噬菌体吸附,使革兰阴性菌耐受噬菌体。LuxR群体感应系统是革兰阴性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细胞间通讯系统,负责合成自诱导物、感知和响应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N-acyl-homoserine lactones,AHLs)信号,可调节生物膜形成、控制毒力因子产生、协调群体行为、介导细菌-环境互作,在细菌的群体行为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就革兰阴性菌LuxR群体感应系统调控CPS介导噬菌体耐受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噬菌体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提供新思路。

    2025年03期 v.38 379-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6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稿约

    <正>《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于1988年创刊,主要报道我国生物制品科技成果及相关行业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本刊为月刊,由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和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主办。1刊载内容和设置栏目主要刊载生物制品和生物技术产品相关领域,如预防医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流行病学、临床医学等方面的研究、生产、使用及质控类学术文章,并兼顾重大学术交流活动的报道。在选择来稿时注重学术性、前沿性和实用性。本刊主要设有疫苗研究、基础研究、治疗制剂、诊断制剂、临床研究、技术方法、综述及专题报道等栏目。

    2025年03期 v.38 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7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下载本期数据